对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理解
梁老师说:“道,就是宇宙的规律,人生、自然的规律。这个“道”不只是我们学的专业知识,不单指要传技术。像《弟子规》里面就讲得很好,《弟子规》里面讲“首孝悌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。有余力,则学文。”有余力,最后才学的文,之前学的那些才是基础,就是道。“首孝悌,次谨信”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,而这个为人处事就是要符合社会和自然的规律,这是最重要的。”所以,梁老师的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,更是在传“道”。
他给我们讲了最近的一件事情。一位08年毕业的同学,通过QQ问他:老师,世事是不是非黑即白,没有中间的呢?梁老师很重视这件事:“我不是哲学老师,但是你看,她有疑惑哦,她是读设计的,却没有问我设计怎么做。她问的是一个哲学的问题。如果老师不懂它不了解它,又怎么解惑呢?”梁老师说,他并不能给这位同学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,但他是经过慎重思考才去回答的。我想,一位老师,他能得到学生的喜欢,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能向他请教,或许也是正是因为那一份用心和不断的自我思考吧!
谈教育
采访的时候,梁老师反问我们:“教育是什么意思呢?”我们答道:“教和育结合在一起,教书育人”。他又问我们:“教书育人对吧,那怎么教?教什么?育呢?育什么?”看到我们有一些困惑,他莞尔一笑,说:“教育就是教做人,然后才是知识。《说文解字》解释这个字,‘教’是上行下效,在篆书里面“教”字的上面是两个交叉,下面是一个小孩子,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条教鞭。左边的意思是老师画了一个交叉,孩子就学着画这个交叉,这是上行下效;右边就是老师拿着教鞭来鞭策这个小孩子,纠正这个小孩子的行为。所以老师要提出一个正确的方向给小孩子,老师是学生的榜样。‘育’是上面一个母亲下面一个小孩子。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小孩了,这叫‘育’。母亲怀小孩的时候教他什么呢?不可能教他坏的东西,所以‘育’的意思就是说要养这个小孩子使他作善也。所以‘教育’的意思是上行下效使之善也。这不是大道理。老师要有这个基本观念,无论教你哪门课,首先是教你为善。所以教学生要从教学生的善开始。这也是为什么我那么推崇《弟子规》为人生守则的原因。”
水乡调查&建筑文化传承
梁老师是研究水乡建筑的。他说,水乡传统建筑正在不断地消失。他认识一些拆房子的人,“一个人每个月大概拆2-3栋旧房子,一百多年的,你说这么多从事这些方面的人,你说那个房子消失得多厉害。”谈及这个问题,他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“我在想我们作为老师,作为研究者,我们都不去为这种传统的建筑做一点努力的话,那么估计也很难有其他人去做了。第一这是没有什么利益可图的,第二是你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你要自费去走访各地,所以很少有人会有这些时间和精力,更没有兴趣去做这个。” 那么这个责任应该落到什么人身上?他说:“这个责任应该落到我们这些教设计的老师身上,我们应该通过这个来沉淀下自己。”梁老师带着学生开展水乡建筑调查,一方面,可以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一些这些方面的知识,另一方面,也可以启发大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。在走访调查了解的过程中,梁老师的工作有了实效:一些人家受到影响决定不拆了。梁老师对此很有感触。他说:“我们可能做不了大事情,但是做好小事情,做好身边的事情,只要坚持做下去就是很成功了。不要追求大的,从小的做起。这是很重要的!”
执教生涯里最欣慰的事情
谈及执教生涯里最欣慰的事情,梁老师说印象最深刻的是,一个同学在毕业两年后,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给他:“老师很感谢你四年前在我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种子”。原来,当时梁老师教他们学《弟子规》,这位同学说他学得很烦,又觉得与专业知识无关的东西没有用。但是毕业两年后,他才发现,做人的基本道理远远重于学到的技能知识。梁老师说,最欣慰的就是那句:“那时候你在我心田种下的种子,开始发芽了。”经过了漫长的等待,种子才发芽,这个事例鼓励了梁老师,他确信,现在种在同学们心灵的种子,终有一天会发芽的。他所做的一切是值得坚持的。他找到了动力的源泉。
如何看待学生的高评价
梁老师说,他觉得学生对他评价,是对他教学方式、教的内容的认可。他很在意,他教给学生的东西,学生是否接受。如果学生接受不了,他就要反省教学方式或者内容教是否适合。他说:“说实话,到现在这个阶段,我不是很在乎名和利了。我现在更在乎的是我传的道是不是对的。假如是错的,就算你们评价很高,我还是觉得我做错了一件大事情!”他一脸严肃地说:“我传的东西是否正确、是否是正道这是首要的,第二个是对你们来说反馈回来的,有没有接受得到这也是我很在乎的。接受得到不等于他马上会发芽,但是起码我会观察到,它埋在了学生的心田里面。这是我现在最在乎的。”
如何对待金牌教师的称号
梁耀明老师说,因为全校只有四位老师获选金牌老师这个称号,所以这是很神圣的,这意味着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,当然,最终的教学成果还是要看学生。他说,成绩已经属于过往,很重视这个称号。今后会更加努力去维护这个荣誉。但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这个荣誉,回归自己的教学中来。要时刻警醒自己,因为这个荣誉把之前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句号。现在是重新开始,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。唯有此,方能保持进步!
文/图 校报记者团 张静娴 杨作心